妥妥E行让书香在车轮上滚滚流动
妥妥E行让书香在车轮上滚滚流动
妥妥E行让书香在车轮上滚滚流动以“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”为(wèi)2050年目标,这次(zhècì)郑州主动将发展定位调整为“中部地区(dìqū)重要的中心城市”,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周刊》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
2024年7月31日(rì),郑州铁路口岸、中铁(zhōngtiě)联集郑州中心站,装满货物的中欧班列将从这里驶向世界(李新华/摄)
5月7日,郑州市(zhèngzhōushì)政府发布(fābù)关于2024年郑州市城市(chéngshì)建成区规模(guīmó)的(de)通告。根据通告,2024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822.30平方公里,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431.65平方公里;与2023年相比,分别扩大25.6平方公里、19.43平方公里。
建成区面积是(shì)衡量城市(chéngshì)发展与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。城市建成区规模的逐年扩大(kuòdà),显示出郑州开创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和城市能级的新跃升。
2025年初,《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获国务院批复。《规划》明确了郑州城市(chéngshì)性质(xìngzhì)和核心功能定位,郑州是河南省省会、中部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(wénhuàmíngchéng)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商贸物流中心、对外开放门户,区域性(qūyùxìng)科技(kējì)创新高地。《规划》展望,到2050年,郑州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,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。
随着《规划》的发布,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,郑州正在重新校准其在全国经济(jīngjì)版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。
凭借(píngjiè)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(wǎngluò),郑州(zhèngzhōu)成为中部地区交通要冲,它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的“火车头”。面对新形势,郑州锚定的新坐标有何深意?围绕新坐标,郑州未来(wèilái)将走向何方?聚焦这些热点问题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、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(zhǔrèn)刘士林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整体而言,你如何看待郑州“中部地区(dìqū)重要的(de)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的新定位?这样的定位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战略层面,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?
刘士林:国家(guójiā)中心城市(chéngshì)是我国(wǒguó)城镇规划体系中的最高层级,也是对一个城市的规模、层级、地位、功能、目标的重大(zhòngdà)制度安排(ānpái)。2016年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提出支持武汉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。郑州由此开始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历程。
在区域战略和发展规划中,“支持”是一个特定术语,指某城市具备(jùbèi)了承担某项发展目标、改革任务的基本条件,或是某个城市研究提出(tíchū)的目标得到(dédào)了上级部门基本认可(rènkě)。但“支持”二字主要是“同意、鼓励”的意思,国家并未设立明确考核指标。
以“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”为2050年目标,这(zhè)次郑州主动将发展定位调整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(de)中心城市”,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。总体上看,这表明郑州正在进入城市发展的“理智之年”,以人来比喻,如同一个雄心勃勃的“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”,成长为深知“量入为出”“因时制宜(yīnshízhìyí)”,同时又勇于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的“成年人”。这个“成年人”要把有限(yǒuxiàn)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(dào)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上,一心务实,这值得表扬(biǎoyáng)和勉励。
此外,“中部(zhōngbù)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的定位虽然略显“低调(dīdiào)”,但实际并不“吃亏”。背靠“中部地区崛起”的国家重大区域(qūyù)战略,郑州必然(bìrán)要承担许多具有“国家意义”的重要职能。因此,只要埋下头来,把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真正做好,也就为最终建成“国家中心城市”打下(dǎxià)了坚实基础。
总体而言,郑州的(de)(de)新定位代表了真正的“城市理性”,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觉悟和进步。
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为了更好发挥 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作用,郑州在制定城市发展(fāzhǎn)战略和规划时,考虑到进一步提升(tíshēng)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,需注意哪些关键问题?
刘士林: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核心(héxīn)竞争力,是一对既有(jìyǒu)深刻(shēnkè)矛盾又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概念,也是在当代城市制定战略、编制规划时,特别需要协调好的两个重要方面。
简单说,前者主要出于可持续发展(fāzhǎn)的(de)要求,既是对(duì)过去“大规模(dàguīmó)资源投入式的城镇化”的纠治,也是坚持集约发展、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必然要求。后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概念,既包括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,也包括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,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地位和(hé)话语权。前者偏于保守,是对城市发展要素如(rú)人口、土地、水资源等(děng)的控制和限制,后者偏于进取,要求集中资源和力量,以便在某些局部和领域(lǐngyù)形成绝对优势(juéduìyōushì)。但两者也有内在的一致性,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安排,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,并为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。同时,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强,就越有利于解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等矛盾(máodùn),使(shǐ)有限的空间、人口等资源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矛盾关系(guānxì),是制定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前提。
具体到郑州的发展规划,这(zhè)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,也不仅仅是中部地区的内部事务,除了尊重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,还要高度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要采取更加灵活(línghuó)、善于应变、统筹短期和(hé)中长期、具有多种(duōzhǒng)替代性方案和预案的战略思维和系统设计。可以说,郑州目前需要(xūyào)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念、理论、方法和评估标准,这些都(dōu)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,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郑州在产业(chǎnyè)基础、科技创新、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,能够支撑其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实现高质量发展?
刘士林:城市在结构上主要包括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三大层级。郑州(zhèngzhōu)要建成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,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政策与体制机制、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富有(fùyǒu)活力的社会环境(huánjìng)和文化生态。在这个大盘子中,经济既是(shì)城市的命脉,也是决定(juédìng)城市发展的“物质基础”。
改革开放以来,郑州经济取得快速发展,尤其是被列入国家(guójiā)中心城市建设序列之后,极大提振了郑州“逐鹿中原”的(de)信心和决心,为(wèi)不断加强城市的“中心集聚功能”打下了良好(liánghǎo)的基础。目前,作为中部(zhōngbù)地区的制造业大市,郑州的工业(gōngyè)门类齐全,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具有自身优势。同时,围绕有关战略目标,郑州不断加快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铝制品加工、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,积极布局算力、元宇宙(yǔzhòu)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量子科技(kējì)等新质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,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00多个科技城(含科学城)中的排名已跃居前列。由此可知,郑州基本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产业强则城市强,产业新则城市新,这是未来郑州打造“中部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中心城市”最重要的支撑和最具(zuìjù)韧性的条件。
2022年8月24日,位于郑州(zhèngzhōu)中原科技城(chéng)内的启迪科技城(马健/摄 )
但还要看到,不要说(shuō)全球,即使在全国范围看,郑州的未来产业也只是刚起步,业态不够丰富,产值占比不算高(gāo),有的还在规划和建设中。特别是和长三角相比,其科技进步(kējìjìnbù)比不了合肥,其工业制造比不了苏州,其科技创新比不了杭州。同时,除了河南省内,其对周边其他(qítā)省域的辐射、带动和引领作用(zuòyòng)也比较有限,这些都是未来在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(yánjiū)和突破的深层次问题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凭借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,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交通要冲,这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产生哪些积极影响?另外,高铁带来的要素流动可能加剧“虹吸效应”,郑州如何将交通优势(yōushì)转化为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、创新(chuàngxīn)链的整合优势,避免资源单向集聚(jíjù)?
刘士林:郑州是一座“火车拉来的(de)城市”,铁路交通(jiāotōng)是其(qí)传统优势,也是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力量。建成“米”字形高铁网,是作为中国(zhōngguó)交通枢纽的郑州的又一次城市升级,进一步巩固了郑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,极大提升了它的区域资源配置和流通交换能力,并对周边的自然地理(zìrándìlǐ)、经济地理、人文地理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同时,也要注意“虹吸效应”。随着“中心”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展(kuòzhǎn)和强度的不断增加,这种“虹吸效应”也会延伸到更广阔、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(zhōngxībù)地区(dìqū)。如果说,过去郑州“虹吸”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陇海、京广铁路十字(shízì)交叉的一带,现在则涵盖(hángài)了原来联系不够紧密的东北-西南、西北-东南(dōngnán)等沿线的广大城乡(chéngxiāng)地区。也就是说,“米”字形交通网,在促进沿线地区发展的同时,也必然会吸纳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。
城市化进程中的“虹吸”现象,本质上(shàng)可归结为“产城不融合”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(jīběnsīlù),仍是大力发展(fāzhǎn)现代化产业,通过生产活动(huódòng)聚集人口,促进消费,避免城市沦为“空城”和农村的“空心化”。对于以郑州为核心的这个巨大的“米”字形(zìxíng)空间,可以考虑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带,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要素(yàosù)差异,研究建立层级合理、分工明确、有机(yǒujī)包容的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,并着力培养(péiyǎng)多个特色产业中心,实现每个城市有主导产业、整个区域有主导产业带的发展格局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作为中原城市群的(de)“火车头”,郑州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带动(dàidòng)作用,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?在实际推进中,如何避免(bìmiǎn)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同质化竞争?
刘士林:要做好(hǎo)中原(zhōngyuán)城市群的(de)“火车头”,郑州需要(xūyào)重点研究和考虑两方面的问题。首先,是深入研究城市群的基本原理,改变“一城独大”的发展思路,把构建“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”置于首要位置(wèizhì),以此来(lái)处理好中心城市、副中心城市、普通城市的矛盾关系,要大家“人人有(yǒu)饭吃(chī)”“人人有活干”,尤其要避免(bìmiǎn)“有的城市过剩、有的城市不足”等两极分化问题。其次,要注意吸取我国城市群建设的经验,其中最重要的是“疏解非核心功能”,即在度过了“囫囵吞枣(húlúntūnzǎo)”“什么都要”的阶段后,中心城市要有勇气(yǒngqì)把过去主要借助行政力量“多吃多占”的东西“还”回去,让周边城市有资金、有产业、有人才、有机会。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都开始推进这项工作,郑州也大体到了这个阶段,未来也要着重考虑如何(rúhé)发挥好中心城市的“服务区域(qūyù)发展”功能,运用政策、规划、市场、社会等多种手段,引领区域内的资源要素,分布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去。
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,是城市群建设的难题(nántí)。对此可以(kěyǐ)参考“同城化”的思路,即通过破除行政壁垒(bìlěi)、培育统一市场(shìchǎng)、建立共同的体制机制(jīzhì)等,解决“单打独斗”“以邻为壑”“你干什么,我也要干什么”等问题。这些方面,还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样板,郑州或可以先行先试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周刊》:在全国经济版图中,郑州面临着哪些城市的(de)竞争压力?面对竞争,郑州又该如何凸显自身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的独特价值?
刘士林:在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背景下,对一个城市影响(yǐngxiǎng)最大的,不一定是(shì)身边的“竞争者”,它可能来自很(hěn)远的地方,同时也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出现。对郑州而言,由于自身的能级还不是很强,同时还要带动周边发展,对此既(jì)要通过积极的竞争不断(bùduàn)增强区域发展活力,又要把城市之间的竞争控制在一定的阈限内,避免造成新一轮(xīnyīlún)的不均衡和不协调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认为郑州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(zìjǐ)的事情。具体说(shuō),就是充分了解自身家底(jiādǐ),理性制定发展目标,为可能碰到的竞争和风险多准备几套应对方案。
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你在《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》等研究著作中对城市群发展有深入的(de)洞察,在你看来,当下城市群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(xiǎnzhù)特征?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郑州的机会和使命是什么?
刘(liú)士林:目前,我国已规划建设了19个(gè)国家级城市群,基本上覆盖了整个(zhěnggè)国土。但它们的规划建设也是参差不齐的,有的已进入到一体化推进的高级阶段,有的还处在各自为战的初级阶段。
目前的(de)城市群(chéngshìqún)建设,有两个新特征值得注意:一是随着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,出现了中心城市辐射力、带动力逐级下降的趋势,一些大的城市群,如长三角、珠三角(zhūsānjiǎo)等,开始把重点(zhòngdiǎn)放在都市圈的建设上,即在城市群内部先培养一个(yígè)或几个都市圈,以此重新形成凝聚力和核心(héxīn)功能区,为城市群下一步发展提供新动能。中原(zhōngyuán)城市群也存在着这个问题,为了更好地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,也可适当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放在重点区域上。
二是(shì)我们曾研究认为,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城市群发展模式:传统以经济、交通和(hé)人口为要素的(de)“经济型城市群”,以及重文化(wénhuà)、生态和生活质量的“文化型城市群”。但是,在今天我国城市群规划(guīhuà)中,每个城市群都同时(tóngshí)肩负着区域文化建设的职责,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、建设文化强国等要求是紧密相连的。
早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(pīfù)的(de)(de)《中原经济区规划》中,就同时提出了建设“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”和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”的目标(mùbiāo)。现在看来,前一个目标已经实现,但后一个目标的效果还不够显著,这应该是郑州未来需要研究(yánjiū)和推进的,在这个方面郑州也将大有作为。
在(zài)波澜壮阔的新时代,立足区位优势,保持战略定力(dìnglì),深挖文化内涵,郑州未来可期。
(本文刊载(kānzǎi)于《瞭望东方周刊》2025年第11期(qī),总第934期)
以“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”为(wèi)2050年目标,这次(zhècì)郑州主动将发展定位调整为“中部地区(dìqū)重要的中心城市”,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周刊》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
2024年7月31日(rì),郑州铁路口岸、中铁(zhōngtiě)联集郑州中心站,装满货物的中欧班列将从这里驶向世界(李新华/摄)
5月7日,郑州市(zhèngzhōushì)政府发布(fābù)关于2024年郑州市城市(chéngshì)建成区规模(guīmó)的(de)通告。根据通告,2024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822.30平方公里,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431.65平方公里;与2023年相比,分别扩大25.6平方公里、19.43平方公里。
建成区面积是(shì)衡量城市(chéngshì)发展与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。城市建成区规模的逐年扩大(kuòdà),显示出郑州开创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和城市能级的新跃升。
2025年初,《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获国务院批复。《规划》明确了郑州城市(chéngshì)性质(xìngzhì)和核心功能定位,郑州是河南省省会、中部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(wénhuàmíngchéng)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商贸物流中心、对外开放门户,区域性(qūyùxìng)科技(kējì)创新高地。《规划》展望,到2050年,郑州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,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。
随着《规划》的发布,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,郑州正在重新校准其在全国经济(jīngjì)版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。
凭借(píngjiè)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(wǎngluò),郑州(zhèngzhōu)成为中部地区交通要冲,它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的“火车头”。面对新形势,郑州锚定的新坐标有何深意?围绕新坐标,郑州未来(wèilái)将走向何方?聚焦这些热点问题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、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(zhǔrèn)刘士林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整体而言,你如何看待郑州“中部地区(dìqū)重要的(de)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的新定位?这样的定位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战略层面,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?
刘士林:国家(guójiā)中心城市(chéngshì)是我国(wǒguó)城镇规划体系中的最高层级,也是对一个城市的规模、层级、地位、功能、目标的重大(zhòngdà)制度安排(ānpái)。2016年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提出支持武汉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。郑州由此开始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历程。
在区域战略和发展规划中,“支持”是一个特定术语,指某城市具备(jùbèi)了承担某项发展目标、改革任务的基本条件,或是某个城市研究提出(tíchū)的目标得到(dédào)了上级部门基本认可(rènkě)。但“支持”二字主要是“同意、鼓励”的意思,国家并未设立明确考核指标。
以“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”为2050年目标,这(zhè)次郑州主动将发展定位调整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(de)中心城市”,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。总体上看,这表明郑州正在进入城市发展的“理智之年”,以人来比喻,如同一个雄心勃勃的“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”,成长为深知“量入为出”“因时制宜(yīnshízhìyí)”,同时又勇于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的“成年人”。这个“成年人”要把有限(yǒuxiàn)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(dào)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上,一心务实,这值得表扬(biǎoyáng)和勉励。
此外,“中部(zhōngbù)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的定位虽然略显“低调(dīdiào)”,但实际并不“吃亏”。背靠“中部地区崛起”的国家重大区域(qūyù)战略,郑州必然(bìrán)要承担许多具有“国家意义”的重要职能。因此,只要埋下头来,把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真正做好,也就为最终建成“国家中心城市”打下(dǎxià)了坚实基础。
总体而言,郑州的(de)(de)新定位代表了真正的“城市理性”,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觉悟和进步。
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为了更好发挥 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作用,郑州在制定城市发展(fāzhǎn)战略和规划时,考虑到进一步提升(tíshēng)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,需注意哪些关键问题?
刘士林: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核心(héxīn)竞争力,是一对既有(jìyǒu)深刻(shēnkè)矛盾又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概念,也是在当代城市制定战略、编制规划时,特别需要协调好的两个重要方面。
简单说,前者主要出于可持续发展(fāzhǎn)的(de)要求,既是对(duì)过去“大规模(dàguīmó)资源投入式的城镇化”的纠治,也是坚持集约发展、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必然要求。后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概念,既包括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,也包括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,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地位和(hé)话语权。前者偏于保守,是对城市发展要素如(rú)人口、土地、水资源等(děng)的控制和限制,后者偏于进取,要求集中资源和力量,以便在某些局部和领域(lǐngyù)形成绝对优势(juéduìyōushì)。但两者也有内在的一致性,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安排,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,并为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。同时,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强,就越有利于解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等矛盾(máodùn),使(shǐ)有限的空间、人口等资源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矛盾关系(guānxì),是制定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前提。
具体到郑州的发展规划,这(zhè)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,也不仅仅是中部地区的内部事务,除了尊重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,还要高度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要采取更加灵活(línghuó)、善于应变、统筹短期和(hé)中长期、具有多种(duōzhǒng)替代性方案和预案的战略思维和系统设计。可以说,郑州目前需要(xūyào)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念、理论、方法和评估标准,这些都(dōu)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,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郑州在产业(chǎnyè)基础、科技创新、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,能够支撑其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实现高质量发展?
刘士林:城市在结构上主要包括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三大层级。郑州(zhèngzhōu)要建成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”,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政策与体制机制、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富有(fùyǒu)活力的社会环境(huánjìng)和文化生态。在这个大盘子中,经济既是(shì)城市的命脉,也是决定(juédìng)城市发展的“物质基础”。
改革开放以来,郑州经济取得快速发展,尤其是被列入国家(guójiā)中心城市建设序列之后,极大提振了郑州“逐鹿中原”的(de)信心和决心,为(wèi)不断加强城市的“中心集聚功能”打下了良好(liánghǎo)的基础。目前,作为中部(zhōngbù)地区的制造业大市,郑州的工业(gōngyè)门类齐全,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具有自身优势。同时,围绕有关战略目标,郑州不断加快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铝制品加工、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,积极布局算力、元宇宙(yǔzhòu)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量子科技(kējì)等新质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,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00多个科技城(含科学城)中的排名已跃居前列。由此可知,郑州基本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产业强则城市强,产业新则城市新,这是未来郑州打造“中部地区重要(zhòngyào)的中心城市”最重要的支撑和最具(zuìjù)韧性的条件。
2022年8月24日,位于郑州(zhèngzhōu)中原科技城(chéng)内的启迪科技城(马健/摄 )
但还要看到,不要说(shuō)全球,即使在全国范围看,郑州的未来产业也只是刚起步,业态不够丰富,产值占比不算高(gāo),有的还在规划和建设中。特别是和长三角相比,其科技进步(kējìjìnbù)比不了合肥,其工业制造比不了苏州,其科技创新比不了杭州。同时,除了河南省内,其对周边其他(qítā)省域的辐射、带动和引领作用(zuòyòng)也比较有限,这些都是未来在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(yánjiū)和突破的深层次问题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凭借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,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交通要冲,这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产生哪些积极影响?另外,高铁带来的要素流动可能加剧“虹吸效应”,郑州如何将交通优势(yōushì)转化为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、创新(chuàngxīn)链的整合优势,避免资源单向集聚(jíjù)?
刘士林:郑州是一座“火车拉来的(de)城市”,铁路交通(jiāotōng)是其(qí)传统优势,也是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力量。建成“米”字形高铁网,是作为中国(zhōngguó)交通枢纽的郑州的又一次城市升级,进一步巩固了郑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,极大提升了它的区域资源配置和流通交换能力,并对周边的自然地理(zìrándìlǐ)、经济地理、人文地理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同时,也要注意“虹吸效应”。随着“中心”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展(kuòzhǎn)和强度的不断增加,这种“虹吸效应”也会延伸到更广阔、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(zhōngxībù)地区(dìqū)。如果说,过去郑州“虹吸”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陇海、京广铁路十字(shízì)交叉的一带,现在则涵盖(hángài)了原来联系不够紧密的东北-西南、西北-东南(dōngnán)等沿线的广大城乡(chéngxiāng)地区。也就是说,“米”字形交通网,在促进沿线地区发展的同时,也必然会吸纳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。
城市化进程中的“虹吸”现象,本质上(shàng)可归结为“产城不融合”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(jīběnsīlù),仍是大力发展(fāzhǎn)现代化产业,通过生产活动(huódòng)聚集人口,促进消费,避免城市沦为“空城”和农村的“空心化”。对于以郑州为核心的这个巨大的“米”字形(zìxíng)空间,可以考虑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带,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要素(yàosù)差异,研究建立层级合理、分工明确、有机(yǒujī)包容的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,并着力培养(péiyǎng)多个特色产业中心,实现每个城市有主导产业、整个区域有主导产业带的发展格局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作为中原城市群的(de)“火车头”,郑州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带动(dàidòng)作用,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?在实际推进中,如何避免(bìmiǎn)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同质化竞争?
刘士林:要做好(hǎo)中原(zhōngyuán)城市群的(de)“火车头”,郑州需要(xūyào)重点研究和考虑两方面的问题。首先,是深入研究城市群的基本原理,改变“一城独大”的发展思路,把构建“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”置于首要位置(wèizhì),以此来(lái)处理好中心城市、副中心城市、普通城市的矛盾关系,要大家“人人有(yǒu)饭吃(chī)”“人人有活干”,尤其要避免(bìmiǎn)“有的城市过剩、有的城市不足”等两极分化问题。其次,要注意吸取我国城市群建设的经验,其中最重要的是“疏解非核心功能”,即在度过了“囫囵吞枣(húlúntūnzǎo)”“什么都要”的阶段后,中心城市要有勇气(yǒngqì)把过去主要借助行政力量“多吃多占”的东西“还”回去,让周边城市有资金、有产业、有人才、有机会。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都开始推进这项工作,郑州也大体到了这个阶段,未来也要着重考虑如何(rúhé)发挥好中心城市的“服务区域(qūyù)发展”功能,运用政策、规划、市场、社会等多种手段,引领区域内的资源要素,分布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去。
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,是城市群建设的难题(nántí)。对此可以(kěyǐ)参考“同城化”的思路,即通过破除行政壁垒(bìlěi)、培育统一市场(shìchǎng)、建立共同的体制机制(jīzhì)等,解决“单打独斗”“以邻为壑”“你干什么,我也要干什么”等问题。这些方面,还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样板,郑州或可以先行先试。
《瞭望(liàowàng)东方周刊》:在全国经济版图中,郑州面临着哪些城市的(de)竞争压力?面对竞争,郑州又该如何凸显自身作为“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(zhōngxīn)城市”的独特价值?
刘士林:在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背景下,对一个城市影响(yǐngxiǎng)最大的,不一定是(shì)身边的“竞争者”,它可能来自很(hěn)远的地方,同时也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出现。对郑州而言,由于自身的能级还不是很强,同时还要带动周边发展,对此既(jì)要通过积极的竞争不断(bùduàn)增强区域发展活力,又要把城市之间的竞争控制在一定的阈限内,避免造成新一轮(xīnyīlún)的不均衡和不协调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认为郑州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(zìjǐ)的事情。具体说(shuō),就是充分了解自身家底(jiādǐ),理性制定发展目标,为可能碰到的竞争和风险多准备几套应对方案。
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:你在《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》等研究著作中对城市群发展有深入的(de)洞察,在你看来,当下城市群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(xiǎnzhù)特征?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郑州的机会和使命是什么?
刘(liú)士林:目前,我国已规划建设了19个(gè)国家级城市群,基本上覆盖了整个(zhěnggè)国土。但它们的规划建设也是参差不齐的,有的已进入到一体化推进的高级阶段,有的还处在各自为战的初级阶段。
目前的(de)城市群(chéngshìqún)建设,有两个新特征值得注意:一是随着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,出现了中心城市辐射力、带动力逐级下降的趋势,一些大的城市群,如长三角、珠三角(zhūsānjiǎo)等,开始把重点(zhòngdiǎn)放在都市圈的建设上,即在城市群内部先培养一个(yígè)或几个都市圈,以此重新形成凝聚力和核心(héxīn)功能区,为城市群下一步发展提供新动能。中原(zhōngyuán)城市群也存在着这个问题,为了更好地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,也可适当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放在重点区域上。
二是(shì)我们曾研究认为,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城市群发展模式:传统以经济、交通和(hé)人口为要素的(de)“经济型城市群”,以及重文化(wénhuà)、生态和生活质量的“文化型城市群”。但是,在今天我国城市群规划(guīhuà)中,每个城市群都同时(tóngshí)肩负着区域文化建设的职责,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、建设文化强国等要求是紧密相连的。
早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(pīfù)的(de)(de)《中原经济区规划》中,就同时提出了建设“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”和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”的目标(mùbiāo)。现在看来,前一个目标已经实现,但后一个目标的效果还不够显著,这应该是郑州未来需要研究(yánjiū)和推进的,在这个方面郑州也将大有作为。
在(zài)波澜壮阔的新时代,立足区位优势,保持战略定力(dìnglì),深挖文化内涵,郑州未来可期。
(本文刊载(kānzǎi)于《瞭望东方周刊》2025年第11期(qī),总第934期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